嗨 大家好 我是21
一個渴望手邊隨時有食物的說書人

 

前幾天21在一本書裡面看到一則文章
是一篇關於「拖延症」的文章
篇幅沒有很長,可是內容卻說明了幾個不錯的重點

 

一、渴望改變現狀,卻又做不到

很多人總是期待過上更好的生活,但總是止步於「想」,而不願付出行動,重複性的過著同樣的每一天;我們明明都知道做某件事很重要,卻偏偏不去執行;健身對身體好,但卻任由身體肥胖、我們應該早睡早起,卻常常滑手機到三更半夜,第二天就開始後悔為何前天不早點睡,拖著疲憊的身體上班;我們明明知道應該積極上進,卻依然重複著過往的生活,將"同一天"一年過上365次;一邊告誡自己要改變,一邊卻得過且過,這就是拖延。

 

二、習慣了被保護

我們會拖延其中一部分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從小的成長環境,從小到大走來的路都是父母幫我們安排好的,我們的命運任由父母擺佈,完全失去自我;若我們習慣了被保護,成了一個自我價值感極低的人,要如何面對外面未知世界帶來的恐懼呢?!被拖延的事情一旦放下,也許一輩子也不會拿起來,原本能夠更美好的生活往往就這樣被拖垮了。

 

三、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建議,是接納與支持

很多父母為了孩子能更安全、健康的成長,都會希望孩子乖又聽話,因此給孩子設下了種種限制,讓他們能在一個可控制的安全區裡生活;這麼做可能會導致兩種結果,一是小孩真的會變得很乖很聽話,二是孩子會反抗父母的限制,但不論哪種都有可能造成孩子長大後的拖延,因為他們從小就被剝奪了自我,導致長大後自我價值感非常低,如果又在自我價值低的情況下,加以指責謾罵,只會讓他們的自我價值更低,情況只會更加糟糕,這時候,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建議更不是指責,而是接納與支持。

 

四、自我價值

所謂「自我價值」是一個人自己對自己的主觀評價;一個自我價值高的人,會認為自己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,因此他們能一邊恐懼一邊挑戰自己,走出舒適圈;而自我價值低的人,他們潛意識會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,所以他們會盡一切所能,讓自己停留在目前安全又舒適的狀況,主要是因為內在深層的恐懼,造成他們「拖延」的現象。
家長不可能是孩子一輩子的保護傘,信任孩子,教會他堅強,引導他敢於冒險,在逆境中自我提升,才能讓他在未來的日子從容地應對自己未知的人生;相反的,若為了安全而限制他的自由,等同於剪了他的翅膀,卻又嘲笑他不會飛一樣可笑。
當然,如果你也有拖延的習慣,請不要去抱怨父母,因為他們已經用了他們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來培養你,自我價值感低也有自己的責任,今天我們都已經長大了,我們可以藉由學習來重新塑造自己,提升自我價值改寫自己的一生。

 

五、直面你的恐懼

所謂「知行合一」,當我們真正「知」了,自然就會去「行」;當我們看清楚一個實相「是我們藉由拖延讓自己一直生活在現有的狀況」時,我們就會開始覺察到自己的低自我評價,並且不再認同「我不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」這個想法,我們自然會有所行動,去改變、去追求讓自己變得更好。
我們需要直面自己的恐懼,只要我們認為自己值得更好,穿越恐懼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,你會發現糟糕的事情發生的機率其實並不高,只要能穿越恐懼就能突破拖延,自我的世界就能變得更大。

 

結論

21會打這篇文章,是因為在我看完這本書的這段章節時,有十分大的感觸;前幾年,21也發現我的父母觀念比較傳統,他們也會想要幫我安排規劃我的生活,像是幫我決定我該讀什麼學校什麼科系,未來出路比較輕鬆比較吃香,認為做什麼工作福利比較好比較不會辛苦,就擅自幫我應徵;或是他們認為我自己做決定不好,所以會批評指責,他們會納悶的說「為什麼你會做這個決定」,基本上,他們也不會真的想了解為什麼,因為也聽不進去我的想法,通常隨之而來的就是自我主觀上認為並評論我的決定就是不好,直到現在也還是會有這樣情形出現。

漸漸地這樣的現象會導致我們失去很多東西,像是自我決策、自我價值感、判斷力、角色定位、問題解決能力......等,我們不會受到重視,無法分辨是非,我們會看不到自己的價值,所以文章裡面說了一句話21很有感覺的話「把孩子的翅膀剪掉,卻又指責他們不會飛」。

當然,我們也不能怪他們,因為這真的真的不全都是他們的錯,畢竟他們已經給了我們他們認為最好的了,相信父母不會希望自己的小孩太吃苦,只是他們的方式漸漸地不再那麼適合我們了;現如今我會試著與他們溝通,讓他們明白我的人生應該要我自己作主,儘管這個過程不容易,會有許多摩擦,常常意見相左,但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。
以上有的問題,我們自己也必須反省,為何要任由自己的人生給別人做決定,我們也必須承擔這份責任,有很多機會也是我們自己放棄的,是我們自己沒有把握住。

 

(本篇文章參考自書本”別人怎麼對你,都是你教的”,照片由文章作者翻拍自書本章節段落標題)

#騎士說書
#拖延症

arrow
arrow

    騎士說書人-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